袁绍性格

《三国演义》中袁绍的性格特点有哪些?

袁绍的性格特点大致分为以下4大点:袁绍的性格特点1、太过自负:本来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却不屑这么做,最后被曹操抢了去。袁绍的性格特点2、好谋无断:喜欢分析出谋却迟迟不敢决断,这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袁绍的性格特点3、多疑:因为这点把手下重要谋士押入大牢,冷了人心。袁绍的性格特点4、目光短浅:从携天子以令诸侯上还有最后的官渡之战中都可以看出袁绍是和目光短浅的人。这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

曹操认为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其实最出名的还是曹操手下的谋士荀彧对曹操袁绍的评定:袁绍喜欢繁复礼仪,丞相喜欢自然天成,此为道胜;袁绍以逆动,丞相爱顺势,此为义胜;袁绍以宽济,丞相以猛纠,此为治胜;袁绍外宽内忌任人唯亲,丞相外简内明任人为才,此为度胜;袁绍多谋少决,丞相多谋善断,此为谋胜;袁绍嗜好虚名,丞相以诚待士,此为德胜;袁绍忽近忽远,丞相远近皆察,此为仁胜;袁绍听信谗言,丞相洞若观火,此为明胜;袁绍是非混淆,丞相法度严谨,此为文胜;袁绍好大喜功不知兵法,丞相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为武胜。摘自《三国志》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寡,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原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

如何评价三国里的袁绍? 袁绍性格

袁绍出身东汉末年四世三公的顶级士族之家,个人才略也十分出众,是曹操之前的华北霸主,并且实力远胜于曹操,最后在官渡之战中败给曹操,成就了曹操的霸业。

官渡之战固然是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袁绍在此战中也损失了七万大军,对其衰落有很大的影响。

但袁曹争霸的过程远不止官渡之战,官渡之战的败因也远不是袁绍「不会用人」「优柔寡断」等浅层次的原因,贯穿于袁曹争霸过程始终的,是关东政权与普世政权的纷争。

曹操的胜利,是普世政权对关东政权的胜利。

袁曹争霸的具体内涵,我们还要从袁绍、曹操的出身,以及关东、关中两地的深刻差别说起。

一、关东与关西,不同的故事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周口)人,在汉代属于关东地区。

汉代的关东、关中是以函谷关为界,函谷关以西是广义的关中,也可以称为关西;函谷关以东则称为关东。因为函谷关在崤山之中,关东也可以称为山东。

因为上古时代华夏文明的中心在北中国,所以无论关中、关东,其主体大约都是指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

关中、关东这两个地区,从商周以来,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传统。

关中地区的土地很肥沃,即《禹贡》所谓「雍州……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特别适合上古时代的耕种方式(中古时代农业进步以后则不再是上上之选了),所以粮食产量很高,足以自给自足。

同时关中又是一个四塞险固的封闭之地,关中东有函谷关、潼关,西有陇关,北有萧关,南有散关,有所谓「山河之固」。

这样的地方因为粮食能够自给,不依赖于外部,地形又使外部势力也难以干涉,特别方便国君关起门来整肃内部。

关中因此成为法家思想最好的试验田。

战国时代的法家思想原本也产生于韩、赵、魏等晋国分出来的国家。在战国法家更高级的理论的指导下,关中催生了秦国这样高度集权的秦制帝国。

关东地区则不同。

关东地区水陆交通便利,商业发达,各国之间互通有无,互相依存的程度很高,社会力量因此难以被王权完全管束,颇有自由发展的空间,王权对社会的支配性较弱。

另外关东地区是广阔的大平原,各国之间没什么屏障。

如果国君想整肃贵族,容易造成动荡,被其他国家所乘,所以有强大的贵族制传统。

战国时代虽然关东六国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法,进行中央集权,但其彻底程度都完全无法与秦国的商鞅变法相比。因此在山东六国,贵族政治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秦灭六国以后,关中、关东的地域矛盾并没有缩小,反而随着秦朝对关东的高压统治而激化。

继任的汉王朝也并没有完成两地的融合。

汉初是中央集权与封建制并存的时代,在原来法家制度贯彻得比较彻底的秦、韩、魏三国故地推行秦制,由皇帝直接控制。

在不太习惯法家的齐、楚、燕、赵等地实行分封制,所以汉朝境内其实有很多强大的诸侯,其天下还极不稳固。

所以张良和娄敬建议刘邦定都长安,像秦国一样以四塞险固的关中为根据地,来防范和对付山东诸侯。

而汉初也确实发生了刘邦诛杀异姓王和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等关中压制关东的战争。

西汉也一直对关东深有防范,关东人进关中需要介绍信,还要检查行李,关中人去关东则禁止带马匹,防止马匹流入关东,被关东诸侯用为战马。

反观关东地区,其贵族传统虽经历秦始皇、汉武帝的一再摧残,却依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东汉时,豪族更是通过与国家意识形态儒学的结合,进化为士族,很大程度上垄断了东汉的三公九卿和地方郡守等职位,对国家政治的发言权越来越大。

二、关东士族的天之骄子

袁绍就是关东士族的代表人物。

袁家连续四代都出了三公,被称为「四世三公」,如果从公的数量上来说则有五个,又被称为「四世五公」。

东汉又是一个宗族势力大发展的时期,汉朝以孝治天下,认为「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将孝义之人举为孝廉,用作官员。在西汉「忠」「孝」两种品德的地位是一样的。

但随着汉朝皇帝的做法越来越让人讨厌,以及地方豪族的壮大,「孝」的地位超过了「忠」,形成了「我主公的主公不是我的主公」这样的封建观念。

然后东汉人又将父子关系进行比附,座师之于门生,举主之于故吏,也都像父亲之于儿子一样。

门生故吏不但要给座师举主效力,还要给座师举主的子孙效力,给座师举主的家族效力。

这种情况下,像汝南袁氏这样四世三公之门,能量就很大了,大到足以变天。

袁家四代人出了五个三公,察举征辟的人才无数,都是袁家的门生故吏,这还不算那些没做到三公但也做到九卿、郡守的袁家人。

这些门生故吏按社会伦理都应该为汝南袁氏服务。

他们有的是地方郡守,有的是朝廷公卿,与袁家结成了一种蜘蛛网一样错综复杂但又牢靠的关系网。

袁氏家族只要打个喷嚏,天下也能动几动。

袁绍继承的就是这样巨大的遗产,当然在继承遗产上他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就是袁术。

袁绍虽然是袁逢的长子,但却是庶出,母亲是个婢女,在家中地位低微,后来还被过继给伯父袁成。

袁逢的次子袁术是嫡长子,继承了袁逢的主要遗产,他瞧不起袁绍,骂同父异母的兄长袁绍为「家奴」。

但是袁绍的才干和气象远在袁术之上,袁术还在那里飞鹰走狗的时候,袁绍已经在濮阳令的职位上干出了名声。

而且在为母亲服丧三年后,因为名义上的父亲袁成死的时候自己还没有过继过去,所以这时又为袁成补服丧三年。

儒家的道德规范不但被袁绍履行得无可挑剔,而且还玩出了创意,又有吏才,虽然是庶出,毕竟也还有袁家站台,其前途比袁术要远大得多。

如果说这时的袁绍只是关东士族中的一个后起之秀,那么接下来他的作为就把他推上了领袖的地位。

当时宦官掀起党锢之祸,迫害关东士族。

袁绍拒不接受宦官控制下的朝廷的征辟,而且密谋营救被打成党人的关东士族。

与陈留张邈、南阳何颙、南阳许攸等名士形成了集团,并且凭借才干和声望成为集团首领。

这就是他后来的基本盘,而这些人全都是关东人士。

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为避免士大夫与黄巾军联手,宣布赦免党人,这时袁绍才出任官职。

何皇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借黄巾之乱掌握了军权,汉灵帝却不想立何皇后的儿子刘辩为太子,而是想立王美人的儿子刘协(即后来的汉献帝)。

为此他建立了西园新军,选袁绍、曹操等八人为「西园八校尉」,而以宦官蹇硕居首,命令京城禁军全部归蹇硕统领,试图剥夺何进的军权。

孰料汉灵帝荒淫无度,是个短命鬼,局都没有布好就翘了辫子。

蹇硕仓促之下想杀何进,袁绍等士人出身的西园军将官却心向何进,蹇硕的司马潘隐向何进告了密,蹇硕没能杀成何进,反被何进杀死。

但何进对宦官的能量已经十分恐惧,为了安全决心灭掉所有宦官,这就跟党人或者说关东士族的理想完全重合。

于是在外戚窦武与士族领袖陈蕃之后,又出现了外戚何进与士族袁绍的同盟。

何进把袁绍提拔为司隶校尉,监察京师,同时倚为谋主,十分看重,袁术也沾光当上了虎贲中郎将,得以统帅部分禁军。

但袁绍又岂会真把屠户出身的何进放在眼里?他劝何进召外兵进京,胁迫何太后同意诛杀宦官。

何进也认为宦官在禁军中很有影响,他名义上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与何进父母都不同,原名朱苗)就跟宦官打得火热,对用禁军杀宦官不是特别放心,所以同意了袁绍的提议。

派去募兵的王匡、鲍信、桥瑁,以及调来京师的董卓、丁原等人。

有的是袁绍的人,比如桥瑁、王匡;有的是何进的人,比如丁原;有的是跟袁绍、何进都拉得上关系的人,比如鲍信、董卓。

但袁绍的人实力明显更强些,尤其是袁绍因为叔叔袁隗举荐过董卓,就把董卓当自家的门生故吏看待了。

袁绍的想法是,利用这些外兵干掉宦官,然后要是有机会,连何进也一起干掉,由袁氏来执掌汉朝政权。

后来董卓要废帝,袁绍针锋相对,喊出了「天下健者,岂唯董公」这样的心里话,以「健者」自居,

王夫之认为从这里「其心可知矣」,其野心和目的当与董卓不相上下。

不久宦官铤而走险干掉了何进,这给了袁绍绝佳的机会,也给他省了不少麻烦,毕竟不用亲手把何进干掉再去擦屁股了。

于是袁绍、袁术率军进宫,跟何进旧部一起对宦官进行绝种性屠杀,连胡须稀少的人也冤死了不少。

如无意外,把皇权集团的毒瘤外戚、宦官一同干掉后,接下来袁绍就会挟持皇帝,接管政权,汉王朝将完全由关东士族掌控。

三、关西军阀控制朝廷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屯驻在城外的董卓趁乱进京。

董卓是关西凉州势力的代表,统帅的凉州兵团战斗力极其彪悍,非洛阳禁军和关东新募的兵可比。

董卓又玩阴谋,让部分士兵每天夜里偷偷出城,白天又像新到的军队一样开进城来,让洛阳的百官以为西凉军源源不断到来,一下子就被震住了。

接下来他就通过一套令人眼花缭乱的组合拳把洛阳城的实力派——何进旧部、丁原、二袁全部收拾了。

首先,董卓通过弟弟董旻跟何进心腹吴匡的友好关系,收编了何进的旧部。

然后,他对付当过并州刺史的执金吾丁原。

丁原的部众来自与匈奴、鲜卑交战的并州,凶悍程度不在西凉军之下,不好对付。

董卓就收买丁原的主簿吕布干掉了丁原,把丁原的并州部众也吞并了,这样一来二袁就被孤立了。

关东募兵回来的鲍信虽然劝袁绍当机立断突袭董卓,袁绍终究不敢冒这个险,而是准备回到关东集聚力量反抗董卓。

有识之士如曹操、鲍信等,都隐约预料到,天下分裂的浪潮即将到来。

董卓掌控京师后,决定废立皇帝立威。

因为陈留王刘协是董太后养大,号称「董侯」,跟自己一样姓董,有渊源。又觉得刘协比何皇后生的汉少帝刘辩聪明,董卓决定废掉汉少帝,立陈留王为帝。

用淫威慑服了公卿以后,董卓如愿地立了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自己当上了三公之首的太尉,专制朝政。

董卓既然掌控了汉室,一开始也想让关东安定,毕竟关东名士的力量极大,决裂了很不好对付。

当时关东名士虽然被宦官残害,但在社会上声望极高,具有很强的号召力,董卓也附庸风雅用一些有名士风格的人当部下。

他的一个谋主周毖是他老战友凉州人周慎的儿子,这时已经名士化了,敬慕关东士族,另一个谋主伍琼直接就是汝南名士。

在他们的劝说下,董卓决定与关东士族和解。

于是董卓给党锢之祸中被害死的陈蕃等关东士人领袖平反,恢复其爵位,擢用其子孙;又征辟了颍川荀爽、陈留蔡邕等大量关东名士入朝为官;还提拔大量关东名士如韩馥、刘岱等担任地方郡守;连跟自己翻脸的袁绍也不计较,给了个渤海太守以示拉拢。

应该说到这里为止,董卓的手腕还是非常老到的,甩出袁绍好几条街,如果他能够有远见一点儿,自控一点儿,那么控制汉朝天下当不是难事。

但董卓毕竟是在凉州从小跟羌人厮混长大的,其行事风格已经羌化了,虽然智商在线,做起事来却野蛮无比、无法无天。

他奸淫宫女,野蛮残暴,挑战儒学士大夫的底线,关东士族岂能跟他善罢甘休?

在朝中,汝南伍孚直接行刺董卓,失败被杀,颍川荀攸、南阳何颙、荥阳郑泰、太原王允等继续密谋刺杀董卓。

在关东,袁绍振臂一呼,讨伐贼臣董卓。地方郡守中袁家的门生故吏群起响应,韩馥、孔伷、刘岱、张邈、张超、桥瑁、袁遗、王匡等一同举兵,几乎是一水的关东名士。

另一些人如曹操、鲍信虽不是袁家故吏,也因为政治理念和个人私交,起兵响应袁绍,大家公推关东士族的领袖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

董卓见和解关东和解出这样一个结果,暴怒之下跟关东士族彻底决裂,把举荐关东士族的谋士砍了,袁绍的叔叔袁隗以及袁家在洛阳的人也被杀了个鸡犬不留。

袁绍也跟关西势力把持的朝廷决裂,可以说袁绍跟汉献帝朝廷的仇从这时就结下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文转自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红尘星辰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包括图片版权等问题)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果有侵权请联系yjvtk123@163.com删除

联系我们

19108085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yjvtk123@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